七:一说非实数,古人以七到十表示多,三以下表示少。或七成,即树上未落的梅子还有七成。
庶:众多。
士:未婚男子。
迨(dài):及,趁。
吉:好日子。
今:现 在。
顷筐:斜口浅筐,犹今之簸箕。
塈( jì或qì):一说取,一说给。
谓:一说聚会;一说开口说话;一说归,嫁。
大意:
梅子落地纷纷,树上还留七成。
有心求我的小伙子,请不要耽误良辰。
梅子落地纷纷,枝头只剩三成。
有心求我的小伙子,到今儿切莫再等。
梅子纷纷落地,收拾要用簸箕。
有心求我的小伙子,快开口莫再迟疑。
此篇的诗旨、诗艺和风俗背景,前人基本约言点出。
《毛诗序》曰:“《摽有梅》,男女及时也。召南之国,被文王之化,男女得以及时也。”
“男女及时”四字,已申明诗旨;后数语乃经师附会,应当略去。
《周礼·媒氏》曰:“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
明白了先民的这一婚恋习俗,对这首情急大胆的求爱诗,就不难理解了。
陈奂则对此篇巧妙的兴比之意作了简明的阐释:“梅由盛而衰,犹男女之年齿也。梅、媒声同,故诗人见梅而起兴”(《诗毛氏传疏》)。
龚橙《诗本义》说“《摽有梅》,急婿也。”一个“急”字,抓住了此篇的情感基调,也揭示了全诗的旋律节奏。
西汉婚姻制度
西汉人认为,婚姻制度是适应“人性有男女之情,妒忌之别”而制定。
这里的“情”是指男女之间的情爱;“别” 即剔别两性间非情爱的“妒忌”,以求夫妻生活和谐如意。
西汉人又认为,男女间的婚配,是人类生活的新起点,“妃匹之际, 生民之始,万福之原。”美满的婚姻为民生幸福之源,社会繁荣之起点。
相反的,倘若婚姻淫乱无度,“婚姻之礼废,则夫妇之道苦,而淫辟之罪多。" 以致整个社会风俗低下,家不协,国难安。
总之,西汉人将婚姻之礼制,看作社会纲纪的首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