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約1,116種蝙蝠中,有3種以血液為食的吸血蝙蝠,分別是普通吸血蝠、白翼吸血蝠和毛腿吸血蝠,牠們都分布在中南美洲。8月6日在教育中心開展的「有蝠同享」蝙蝠特展,特別從美國紐約自然史博物館空運吸血蝙蝠來臺展出,在國內可說是首度亮相,特展現場除了詳盡完整的解說資訊,還有頭骨、全身等標本,為您揭開吸血蝙蝠神祕的面紗。 吸血蝙蝠以大型鳥類與哺乳動物的新鮮血液為食,雖因酷似東歐傳說中的吸血鬼而得名,但牠們並非如電影中的吸血鬼般吸食血液;而是蹬到動物身上,以其大而尖銳的牙齒咬破動物的皮膚,再舔食流出來的血液。進化論大師達爾文(Charles Darwin)於1839年出版的「小獵犬號遊記」中也有關於吸血蝙蝠的描述,並提及動物不會因為遭咬傷而損失過多血液,但有可能因傷口感染或疾病傳染而導致死亡。 吸血蝙蝠看似殘忍陰森,其實是蝙蝠中的模範生,牠們是少數會收養孤兒將其照顧長大的動物;當牠們在外飽餐一頓回到棲所後,還會反芻舔食回來的血液,餵給飢餓的同伴食用,這種互助合作的行為在蝙蝠世界中相當少見。 研究吸血蝙蝠同時也對生物科技的發展大有助益。由於吸血蝙蝠為了方便飽餐,會分泌出具有抗凝血功能的唾液,以使獵物血液持續流出、不會凝固,科學家認為其中具抗凝血功能的醣蛋白應該能運用於治療中風的患者,有關新血栓溶解劑的全球臨床實驗正積極進行中。
臺北市立動物園
新人吐槽,一个毒妖鸟打了20分钟,对这个游戏几点不理解的地方
逆战未来国服进不去游戏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