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前沿】我国 “喜”字文化的内涵与延伸

结婚那天,马府上上下下喜气洋洋。正当新郎新娘拜天地时,有报子来报:“王大人金榜题名,明日请赴琼林宴!”真是喜上加喜,马员外大喜过望,当即重开酒宴。面对双喜临门,王安石带着三分醉意,挥毫在红纸上写了一个大“囍”字,让人贴在门上,并随口吟道:“巧对联成双喜歌,马灯飞虎结丝罗。”此后,这个新创的“囍”字,便在民间流行开来。

二、古代织绣中的囍字

文字作为纹样在汉代织锦上已很丰富,有的表达人们的祈愿信仰,有的反映当时的社会思想,也有些可能是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此时的“寿”字是与其他文字组合出现,到了元代才出现以“寿”字为主体纹饰的织绣。“卍”字纹样在织绣上的应用以宋代所见实物为早。“喜”字纹样在明代较普及,如木红色地白色灵仙祝寿喜字纹双层锦裱片、黄色地绿大勾莲喜字纹二色缎经面、红色如意绶带万喜字纹织金缎经面等。双喜“囍”字的出现,目前发现较早的实物仅见故宫博物院藏绿色和合双喜纹加金暗花缎经面。

清代雍正朝以前,装饰织绣中的喜字一般还是用单“喜”字,如清康熙朝的蓝色云龙喜寿字纹妆花缎裱片。至乾隆朝,喜字则多用“囍”字纹样装饰织绣。

清代乾隆时期的带有囍字纹织绣,一般为织金缎或刺绣。嘉庆朝,囍字纹多用来装饰氅衣料、马褂、圆补、荷包、香袋。道光朝戏服中的上手衣、宫衣,以及官员穿的单褂、朝褂有的用囍字纹装饰。到了咸丰朝,龙袍、坎肩、各种袍料,皆有以囍字纹来装饰的传世品。同治、光绪朝,囍字纹成为喜庆场合的服饰、生活装饰的主要纹样。如,朝袍、朝褂、龙袍、蟒袍、斗篷、戏服、坐褥、椅背、铺垫、各种配饰等,皆有实物遗存。

三、囍字纹织绣的图案组合

明代织绣上的喜字以定陵出土的绛红织金喜字串枝并蒂莲妆花缎为代表,喜字为正楷书体。此匹料长1483厘米,幅宽68厘米,图案二则。在两朵莲花之上织一金“喜”字,花头用红、蓝、绿、紫四色。每个花头为两种颜色,以红蓝、红绿、红紫相配合。莲梗为艾绿色,叶芽饰驼色,花头和花梗均用片金绞边。每个花组长20.5厘米,宽33.3厘米。

清代,囍字与其他纹样的组合有两种形式:

第一种,独立的囍字纹。如清乾隆蓝色双喜纹织金缎、清嘉庆杏黄色绸绣蓝色双喜纹氅衣料、清道光藕荷色双喜纹暗花绸、清同治绛紫色双喜纹春绸、清光绪绿色双喜纹暗花纱单袍等。

第二种,囍字与其他纹样共同构成主题图案。与动物组成的纹样:如龙凤双喜纹、双龙戏珠双喜纹、万福双喜纹、蝴蝶双喜纹、鹤鹿双喜纹等。与花卉组成的纹样:如缠枝莲双喜纹、牡丹双喜纹、桂花双喜纹、菊花双喜纹、栀子花双喜纹等。混合纹样:如云蝠双喜纹、云龙双喜纹、花蝶双喜纹、瓜蝶双喜纹、日月双喜纹、三多双喜纹、如意双喜纹、子孙万代双喜纹等。

四、囍字文化内涵的延伸

明清以来,囍字多用来指结婚之喜,其纹样内涵,反映了中国宫廷及民间喜庆生活的风貌,以及囍字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囍字传承至今,无论是从文化、艺术、教育、婚姻家庭等方面,还是从生活的意义层面,都表达了一种美好愿景。正如舞蹈家王艳平说:“我是舞者,踮起脚尖,舞着找到了很多囍。囍字在我心中就像两个人在跳双人舞,每一个不同的囍都在演示出不同的幸福,从古至今,囍汇成了中国人的幸福之源。”(BJCCT-CQH/HQ)

(作者:北京艺术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版权声明

来源:《北京文化创意》2019年第2期刊发 【文创前沿】发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好玩的手机游戏下载
电信宽带注销多久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