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地域歧视

在大学录取中

编辑

在中国,一所大学通常为每个省设置固定的录取名额,因为来自本省的学生人数较多。由于中国各地大学的数量和质量差异很大,有人认为,学生在录取过程中会因所在地区而受到歧视。但是,这种歧视近几年得到了改善。例如,近几十年来,北京高校对北京学生的录取分数线大幅提高,北京学生的分数线与外省学生的分数线相比,明显处于前列。 [3]对比各省高校本地招生比例,可以看出,北京高校的本土学生录取比例远低于其他省份本地学生的比例。 [4]

在招聘中

编辑

在中国的早期,公务员的申请主要是针对本地人的。户籍登记通常出现在个人身份证件上,导致许多用人单位和地方政府根据申请人的居住地进行歧视。但现在这种歧视有被扭转的趋势,比如北京很多公司拒绝招聘北京人,因为他们认为北京本地人的懒惰导致了本地人失业率居高不下。 [5]

在城市和农村地区

编辑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大陆执政后,中国政府开始使用户籍制度来控制的城市和农村地区之间的人员流动。个人被广泛地归类为“农村”或“城市”户口。城镇居民享受到一系列社会、经济和文化福利,中国8亿农村居民被视为二等公民。 [6]

数百万离开乡村生活的人仍然滞留在在城市社会的边缘,并被指责为城市犯罪率和失业率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城市居民的压力下,地方政府继续对这些人实施歧视性规则。例如,农民工的子女不准进入城市学校。他们必须和祖父母或叔叔住在一起,才能上当地的家乡学校。他们被中国政府称为留守儿童。 2005年,有一份中国研究人员报告指出,在中国大约有1.3亿家庭儿童远离父母生活。 [7]

针对特定领域

编辑

作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结果,不公平歧视通常遵循一个社会所持有的特定区域陈规定型观念。

河南

编辑

主条目:对河南的地域妖魔化现象

许多来自河南的农民和农民工因片面的媒体报道与妖魔化而遭受各类歧视。歧视的原因包括河南省拥有中国最多的农民人口,以及改革开放后河南省的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以及20世纪一系列在河南发生的自然灾害和政治悲剧的难民与受害者不断向外移民导致。 [8]

湖北

编辑

在2019冠状病毒病流行期间 ,许多中国大陆居民拒绝湖北居民或来自湖北的人就餐和住宿。 [9]

北京

编辑

由于北京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以及媒体宣传的北京人的热情好客,北京大力宣传了“北京精神”的城市口号。 [10]然而,这种款待并没有换来平等的尊重。北京人欢迎这些来北京创业的人。尽管如此,部分外地人还是开始歧视北京人,因为他们认为北京人因为享受较为有利的高考制度和教育资源,不必和教育资源不足省份的人一样经过激烈的竞争,在智力和努力上不如他们,以至于连工作机会都不愿意提供给北京人。 [11]

上海

编辑

主条目:上海外来人口问题

随着越来越多来自中国西南或中部(尤其是河南和山西)的移民涌入上海,他们经常被指责为上海近年来犯罪率和失业率上升的罪魁祸首。他们常常被上海户口的便利性和社会效益所吸引。因此,上海居民有时也受到农村人的鄙视和歧视。 [12] [13]

广东

编辑

中国广东以外地区不会说粤语、潮州话或客家话等地方语言的人,被称为“北佬”或“北姑”(字面意思是“北方小伙”或“北方女孩”)。尤其是在 1980 年代初期,长期居住在广东的本土居民会回避他们认为洗澡比当地人少的农民工,并且认为他们不愿意学习粤语。由于香港与广东接壤,香港与中国大陆的冲突也激化了区域主义。[14]

与粤语有关的语言冲突包括2010年广州撑粤语行动等事件,以及广州一所学校将粤语教材引入课堂的事件,被一些北方人指责为“助长分裂主义”。 [15]由于争议,该项目被当地政府关闭。 [15]对粤语的压制,以及非粤语人口大量迁移到该地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广州只有大约一半的人口是广东本地人), 导致一些粤语爱好者指责地方当局想要对粤语进行“文化种族灭绝”。

福建

编辑

在福州,福建以外地區不會說閩語等福建其它地方語言的人,一般情況下被稱為“北囝”、“外江儂”、“◯◯囝”(“◯◯”一般指地方,如“下南囝”、“廣東囝”、“上海囝”等。有極端的福州居民會直接稱呼農民工為“◯◯鬼”)或“兩個聲”(僅馬祖)。尤其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長期居住在福州的本土居民也會刻意迴避有農民工待的場所,並且認為他們不願意學習閩語。由於外地人口的流入同時導致福州市的犯罪逐步高升[16],導致長期居住在福州的本土居民對農民工有厭惡感。甚至在談戀愛時家長也會告誡子女不要找福州或福建以外的人結婚。同時也會告誡小孩晚上盡量不要出去玩而要待家裡玩。


多个常见代码设计缺陷
中国梦白酒42%,中国梦酒蓝钻多少钱一箱6瓶42度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