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在西方灵河岸边三生石畔结下了一段仙缘,前世得甘露滋润的绛珠草已经蜕变成了今生的林黛玉,当日殷勤灌溉的神瑛侍者也幻形成了而今的贾宝玉。因灌溉之情而誓将毕生眼泪予以还报的承诺便在大观园中缓缓谱写成了一段唯美的
“还泪”故事。
纵观中国古代小说,以还泪之说而构建故事情节的,曹雪芹恐怕还是头一份。曹公是如何用他的生花妙笔绘制了一位用泪水来展示行为艺术的林黛玉,又如何用哭的创作手法来成就了《红楼梦》的诗意境界?我们不妨细细品味一回。
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一共哭了37次。从语言描写的角度来看,这37次的哭泣其文字表达方式一共有18种——“洒泪拜别”,“哭个不住”,“淌眼抹泪”,“眼中落泪”,“掩面自泣”,“无言对泣”,“哭哭啼啼”,“独在房中垂泪”,“大哭一阵”,“汪汪的滚下泪来”,“只向窗前流泪”,“抽抽噎噎的哭个不住”
,“早又把眼睛圈儿红了”,“悲悲戚戚呜咽起来”,“洒了几点泪”,“眼睛含着泪”,“哭的好不伤感”,“两个眼睛肿的桃儿一般,满面泪光”。
曹雪芹用这18中文字表达形式,全方位地刻画出林黛玉哭泣的状态。然而状态的描写并不能创作出一位立体式的鲜活人物来,还需要将状态提炼成一种行为艺术。对于林黛玉的哭泣艺术,通观这37处描写,曹雪芹运用了五种创作方式:
第一:直白描绘,一笔带过。
例如第二十三回,林黛玉不经意间听见悠悠扬扬传来的戏文唱词,是《西厢记》中的“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突然她有所感触,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句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于是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其实不难看出,林黛玉此时的哭,是一种心灵的触动,流出来的泪水,是内心的直白。在这样的场景中,眼泪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关乎生命的感悟。所以对于哭,曹雪芹就只用了“眼中落泪’一笔带过。
第二:暗线勾勒,他人转述。
所谓暗线勾勒,他人转述是指没有直接描写林黛玉的哭,而是通过身边或者周围的人来转述林黛玉的哭诉过程。这样的创作方式有一个好处——不仅能够知道林妹妹哭的事实,而且还能观察她身边人对她哭泣的态度。
例如第六十七回,薛宝钗送了林黛玉一些南边的土物,黛玉见了家乡之物,触物伤情,想起父母双亡,又无兄弟,寄居亲戚家中,不觉的又伤起心来。紫鹃看见了,在一旁劝道:
“姑娘的身子多病,早晚服药,这两日看着比那些日子略好些。虽说精神长了一点儿,还算不得十分大好。今儿宝姑娘送来的这些东西,可见宝姑娘素日看得姑娘很重,姑娘看着该喜欢才是,为什么反倒伤起心来。这不是宝姑娘送东西来倒叫姑娘烦恼了不成?就是宝姑娘听见,反觉脸上不好看。再者这里老太太们为姑娘的病体,千方百计请好大夫配药诊治,也为是姑娘的病好。这如今才好些,又这样哭哭啼啼,岂不是自己遭踏了自己身子,叫老太太看着添了愁烦了么?况且姑娘这病,原是素日忧虑过度,伤了血气。姑娘的千金贵体,也别自己看轻了。”
从这一段话语来看,“哭哭啼啼”是紫鹃对林黛玉哭泣的描绘,显而易见,哭是藏在作者的文字之下的,通过紫鹃的叙述我们知道了文字背后的动态,最重要的是,这种转述不仅仅挑明了哭的过程,而且表明了林黛玉的贴身丫鬟对此事的看法和态度,可谓一石二鸟。
第三:行为艺术,诗意渲染
第二十七回,黛玉葬花,这是《红楼梦》中的经典名段,林黛玉也因此而定格成了一副永恒的立体画。四季更迭,日月轮替,花开花谢,周而复始,这原本是一种自然现象,但是在林黛玉的心中这一切却成了悲戚、伤感的引导者。她在大观园中踩着斑斓的阳光,用绢袋收拾起残红,用饱含泪水的双眼去埋葬曾经的那一片春色,用“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诗句去悼念闲情万种。所以当贾宝玉转过山坡时,便听见“那边有呜咽之声,一行数落着,哭的好不伤感”。
与其说这是黛玉葬花,还不如说是一副唯美的行为艺术。因为此时此刻落花、流水、春光、诗句、语言、行动都在林黛玉的哭泣下汇合,用心灵碾碎,再随着泪水从心里流出来,洒落在花上,地上、衣袂之上。此时的哭声变成了一段内心独奏曲,和着葬花的节拍,渲染成一片诗境,荡漾开去,无边无际。
第四:发展情节,推波助澜
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林黛玉从第三回与父亲“洒泪拜别”开始哭,一直到第七十六回对月感怀,“自去俯栏垂泪”止,她的哭兼有推动故事情节的功效。例如第二十六回,因为贾宝玉的一句玩话:“好丫头(紫鹃),‘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叠被铺床?’”林黛玉觉得这是贾宝玉听了村话,看了混账话书拿她取笑,于是哭了。哪知道这一哭引出多少故事来。当贾宝玉还没有来得及道歉就因为老爷传唤被袭人接走了。此时的哭就成了一个引子,林黛玉听见是贾政在传唤,也不免担心,晚间自己走到怡红院,谁知道吃了丫头们的闭门羹,又开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这一哭可了不得,她下定决心不再理会贾宝玉。第二天原本是芒种节大观园中的姐妹们都在欢聚祭饯花神,可林黛玉回避了热闹,独自在山坡后葬花吟诗,于是就有了那一首名垂千古的《葬花词》。贾宝玉在寻找林妹妹的途中又听见了“呜咽之声,一行数落着,哭的好不伤感”,同时又有了宝玉对“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深切体会,在一阵心灵翻腾之后,贾宝玉也哭了。林黛玉见到贾宝玉之后转身就走,紧接着有了贾宝玉那一段“既有今日,何必当初”的肺腑之言。这一连串的故事都没有离开哭,情节在哭声中发展,故事在泪水中起伏跌宕。
第五:用心领悟,以泪释情
眼泪是一种复杂的符号,它时而轻盈又时而厚重,它时而寡味又时而浓烈;它既含愉悦又含悲凉,它既有离别又有欢聚;它能化为抒情的诗篇也能变为激昂的檄文。《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泪,在曹雪芹的笔下升华成了一种解释情感的标志——“洒泪拜别”父亲是对亲情的不舍;“两个眼睛肿的桃儿一般,满面泪光”是对心爱之人的疼惜;想起宝钗,“不觉又滴下泪来”是对友情的感念。这一切都来自于林黛玉内心的领悟,她用自己独有的方式,用眼泪托起世间的真情留到那离恨天外去了。
林黛玉哭了,虽然哭得荡气回肠,哭得惊天动地,但是在中国人心中这不是什么新鲜事儿。我们习惯了她的哭,古往今来的少男少女们更爱上了她的哭,因为林妹妹的哭,没有扭捏,没有作态,泪水清澈而又闪闪发光。她怀抱着一份情,用泪水朦胧了人生,也用泪水洗出了独一无二的美丽。
据我统计,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林黛玉一共哭了37次。从她第三回出场,到第八十回结束,平均每两回就要哭一次,这其中还不包括没有林黛玉戏份的章回。林黛玉为什么哭,是小气,还是心胸狭窄?事情恐怕没有那么简单。通读曹雪芹笔下这37处黛玉之哭,造成黛玉哭泣的原因至少可以划分为五类:
第一:为宝玉而哭
林黛玉的眼泪是用来回报恩情的,还泪是她最主要的任务,所以在《红楼梦》中她为贾宝玉哭了22次。这样算来,约60%的眼泪都用来偿还前世欠下的情债了。
前世的灌溉之情,用今生的泪水回报,单凭这份创意,就前无古人。灌溉用的是甘露,此物可贵,偿还用的是眼泪,此举价更高。因为灌溉主要用手,而还泪却完全用心。所以林黛玉曾经对贾宝玉说:“我为的是我的心”。
林黛玉的心,空灵而又细腻,然而却不能时时刻刻装在自己肚子里。她放在了贾宝玉的身上,所以她惊愕,害怕,永远都不能“放心”,因为一放就会摔在地上,粉身碎骨。
林妹妹将这样一片心化为了一份爱,它来得简单而又撕心裂肺。她的眼中似乎永远充盈着泪水,也许这印证了她爱的深沉。
为宝玉而哭的本质是为爱情而哭。什么是爱情,它是青春期的男孩女孩们在生理激素的刺激下,怀抱着对性爱的好奇与冲动,在心中构建了一份完美的允诺。爱情至始至终都只是一个过程,它的归宿何在?这往往是恋爱中的人最关心的问题,林黛玉也不例外。她为爱情而哭,归根结底都是为爱情的归宿而哭。在《红楼梦》时代,爱情的归宿就是婚姻,所以一提到婚姻二字,林妹妹总是异常敏感,于是就变得小气,刻薄。这不能责怪林妹妹,因为如果以婚姻为爱情的归宿,以此来衡量爱情是否圆满的话,那时的爱情多半都是失败的,不是败在难成眷属的无奈,就是败在终成眷属的厌倦。
第二:为身世而哭
林黛玉父母双亡,客居他乡,虽然锦衣玉食,但是无依无靠的感受像影子一样挥之不去。在前八十回中,她为身世哭了7次,所以为身世而哭便成了仅次于为宝玉而哭的又一大哭泣根源。
例如第三十五回:
(林黛玉)一面抬头再看时,只见花花簇簇一群人又向怡红院内来了。定眼看时,只见贾母搭着凤姐儿的手,后头邢夫人王夫人跟着周姨娘并丫鬟媳妇等人都进院去了。黛玉看了不觉点头,想起有父母的人的好处来,早又泪珠满面。
也许我们不能完全体会林黛玉此时的心境,因为我们有父母,以至于我们都忘记了父母的存在。在我看来,林妹妹的这一份为身世而哭至少能让我们对失去与拥有有一份理解——我们习惯在失去中发现拥有,而忽略了在拥有中警惕失去。
第三:为亲情而哭
虽然林黛玉只为亲情而哭了3次,但是在《红楼梦》中林妹妹的哭泣却是从亲情开始的。在书中第三回这样写道:
那女学生黛玉,身体方愈,原不忍弃父而往,无奈他外祖母致意务去,且兼如海说:“汝父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减我顾盼之忧,何反云不往?”黛玉听了,方洒泪拜别,随了奶娘及荣府几个老妇人登舟而去。
在这3次为亲情而哭中,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哭的动静都比较大。曹雪芹对林黛玉的哭态描写,一共用了18种方式,然而唯有这一次用了“洒泪”。泪不是流更不是滴,而是洒,只能说明这一次哭得最伤心,最厉害。紧接着为亲情而哭是在同一回中见到贾母的情景。书中写道:
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黛玉也哭个不住。
离开父亲是“洒泪拜别”,见到外祖母是“哭个不住”,真可怜见的。当第十六回林黛玉办理完父亲的丧事回到贾府后,彼此见面“未免又大哭一阵”。
林黛玉为亲情大哭最耐人寻味。亲情是情感世界中的至高之境,也是众多情感最后演变的一个走向。当岁月冲淡了荷尔蒙,当年轮压碎了激情;当浪漫褪去了外衣,裸露出生活中的琐碎,此时的爱情就会悄然声息地演变成亲情。萍水相逢,君子之交的友情历经时间的冲刷也会慢慢变为亲情。亲情是万情之情,曹雪芹安排林黛玉为它用心“大哭”,这是一份最好的歌颂!
第四:因触景感怀而哭
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曹雪芹直接描写林黛玉因触景感怀而哭的有两次,第一次是在第二十三回:
(林黛玉)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第二次是在第七十六回:
原来黛玉和湘云二人并未去睡觉。只因黛玉见贾府中许多人赏月,贾母犹叹人少,不似当年热闹,又提宝钗姊妹家去母女弟兄自去赏月等语,不觉对景感怀,自去俯栏垂泪。
这两处哭泣虽然都因为触景,但是触动的内容却不相同。对月触动的是思乡,奠念亡故的父母,这是人之常情,然而第一次触动的是少女的情感。林黛玉看见落花,于是一路收拾起残红,在沁芳桥边桃花树下正好遇见宝玉,然后就有了共读西厢的情节。这是林妹妹第一次看到这样的书,第一次看见情感原来还可以这样流露,她的心在怦怦直跳,所以当宝玉类比“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之时,她急了,哭着说受了欺负,要去告状,其实这是一种掩盖,她何尝真恼了呢?原本是“女孩的心思你别猜”,谁知道贾宝玉不仅猜了,还猜对了,更要命的是又说出来了。林黛玉脸红了,她是大家闺秀,金枝玉叶,尊贵无比,如何能接受这样的亵渎,然而这句话又像一把温柔的剑,带着体温挑开了她少女的心扉,所以她只能用恼怒哭泣来掩饰自己的真实感受。
当贾宝玉被袭人叫走之后,她闷闷的,风中还飘着落花。她走到梨香院墙下,此时悠悠扬扬的唱词传到了她的耳朵,“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春天花枝招展,姹紫嫣红开遍,这并不稀奇,然而可惜的是阳光明媚,生机盎然的春色却没有人去欣赏,陪伴它的只有断井颓垣。此时此景,不正是林黛玉的真实写照吗?一位花样的少女在种种礼教的束缚下,她的内心格外的澎湃,然而这一切都只能用眼泪去压制,去冷却。“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桃花虽好,终归也要凋零,春光无限,也终归要抛人远去,自己的生命又有多少能掌控在自己手里呢?此时的林黛玉哭了!是如此的不忍,又是如此的无奈。
第五:因为多种原因汇聚而哭
《论语》中有一句话——“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意思是说:快乐不是没有节制的,悲哀却不至于过于悲伤。这是儒家哲学追求的一种人生境界,但是林黛玉的哭已经到了悲伤的程度,究其原因是因为哭的根源错综复杂,往往纠葛在一起,因多种原因汇聚而哭,是最伤身体的。在《红楼梦》第三十二回,就有一个典型的例子:
宝玉又说:“林妹妹不说这样混帐话,若说这话,我也和他生分了。”林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所叹者,你既为我之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之知己矣,既你我为知己,则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哉;既有金玉之论,亦该你我有之,则又何必来一宝钗哉!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你我虽为知己,但恐自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想到此间,不禁滚下泪来。待进去相见,自觉无味,便一面拭泪,一面抽身回去了。
“惊、喜、悲、叹”在这一刻全部涌上心头——惊讶宝玉对她的用心与在意;欣喜两小无猜的纯情;悲戚无依无靠的身世;叹息似水流年的青春与薄命。所以林黛玉“不禁滚下泪来”。这个“滚”字不仅仅表示一个动态,同时还定格了一种状态——滚烫。泪是炽热的,因为促使流泪的根源来得那么猛烈而又复杂,这种哭泣伤身更伤神。
通观林黛玉的哭,分析这五种流泪的原因,其实最终可以归纳、浓缩成一个根源——为“情”而哭。为爱情而哭,为亲情而哭,为友情而哭,但是我们需要明白的是流泪未必就是忧伤,所以在林黛玉的眼泪中有一份感怀,有一份怜悯,有一份体贴,还有一份难得的自我。在如今,我们生活起来都感觉无比的沉重,因为压力似乎已经超过我们能够承受的极限,沉重来自于何方?来自于我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挎着名,背着利,拎谎言,带着面具,在这么多七零八碎的包裹中唯独没有自我。林妹妹的眼泪中有,在晶莹剔透的泪光中显得如此清晰而又立体。我们不要去轻视林妹妹的眼泪,因为它包含着一份感恩;我们也不要去讥笑林妹妹的小气,因为她爱得深沉;我们更不要小视林妹妹的眼泪,因为它可能换回早已迷失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