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掌握了科学的记忆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复习效率,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培养自信心,还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融会贯通运用到其它学科上,如此形成良性循环。
一、合理安排复习时间,有规律地强化记忆
很多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有几个时间段有利于巩固记忆。一是学习后最初几分钟内,电生理活动引起蛋白质的合成;二是学习后在48小时内复习;三是一周之后脑突触发生永久性变化。根据人在学习过程中这一生理变化,采用复习加强记忆就显得特别重要了。
如果我们能够在学习的内容即将忘记时进行复习,那么复习的效果最好,效率也最高。著名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通过实验发现了人的记忆与遗忘规律。实验证明:在学习仅过了20分钟后,就忘记记忆内容的42%,1天后忘却量已经达到了66%,到了第31天,忘却量高达79%。他根据实验结果,画成了著名的遗忘曲线(图1)与艾宾浩斯记忆规律曲线(图2)。
(图1)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那么,涉及到具体的复习时间是什么时间呢?
根据遗忘曲线,科学家们对复习时间做了科学的安排,大家按照这个时间去复习,省时省力效果好。
最佳具体复习时间是:
第一次:20分钟
第二次:1小时
第三次:2小时
第四次:1天
第五次:1周
第六次:1个月
第七次:3个月
他指出,遗忘速度最快的区段是20分钟、1小时、24小时,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遗忘的内容是先多后少。由此得出7次复习时段,即:学习过后的第20分钟、1小时、2
小时、一天、一周、一个月、三个月,可以做到终身不忘。
我们复习的最佳时间是识记材料的1~24小时,最晚不超过2天,在这个时间内稍加复习就可以“记忆犹新”,否则就会“形同路人”。我们在复习功课的时候,有时候感觉就像是新的似的,就是复习的时间太隔长了的原因。了解了这一点,我们以后可就要注意?!可千万别以为什么时候复习都是一样的。
(图2)艾宾浩斯记忆规律曲线
展开全文
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这条规律提示我们,—定要尽早、及时地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以便在知识还在大脑内时就加深印记,否则大脑中已经没有痕迹了,只能再费精力重学。
因此合理安排复习时间特别重要并且必要,制定复习计划,严格按计划执行,并力求形成习惯,是我们每一位学生都应该力求努力做到。
有规律且高效的记忆在我们实际生活中具体可以分为六步:
第—步:课后花费2-5分钟“过电影”回忆,便可保持电生理活动引起蛋白质的合成。
第二步:一小时后利用15-20分钟将之前所学重点内容全部“过电影”回忆一遍,便可巩固记忆。
第三步:下午安排时间户外活动、休息,调整心理和精神状态。
第四步:晚上复习,安排时间将学习内容与存储在大脑中的信息进行对比以找出偏差和失误。
第五步:晚上睡觉前再“过电影”回忆,便可把记忆保持一周以上。
第六步:一周后再复习便可达到长时记忆。
二、运用多通道记忆法,复习时用心用意,积极思考
记忆的过程并不是不停地读不停地重复,如果不加入自己的思考和总结,复习内容不经过大脑加工,那就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浪费时间且低效率,还容易让人产生烦躁和无聊感。
古书《学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学无当于五官,五官不得不治。”意思是说,学习和记忆如果不能动员五官参加活动,那就学不好,也记不住。这说明远在2000年前我国古代人就已经认识到读书学习要用眼看,用耳听,用口念,用手写,用脑子想,这样才能增强记忆效果。
宋代学者朱熹说,读书要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在掌握各种语言文字或是接收处理语言信息之时,应运用多通道记忆法,其正确的作法是,边听边积极思维,以听懂为第一,总结出所接收的语言信息的内容要点,并在其语言停顿的空隙,扼要地记上几个字或几句话(也就是我平时上课所说的关键词)。
以上内容由记忆大师提供,想要了解更多的知识,请进入记忆大师官网了解!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