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建立僧团的时候没什么具体的戒律,许多年后佛教壮大了,很多教徒变得懒惰甚至贪婪,于是佛陀就规定戒律,并要求佛教徒必须遵守教律。据《四分律》说:佛陀最初制定戒律是为了“故诸弟子疲厌,是以法不久住。”。如果佛陀认为他的那个弟子做了错事,佛陀就将这一条定为律条。称之为:“随犯随制”,因此律藏中的每一条戒律,都有其因缘及时空背景,其内容也因应对象而有分别。
佛陀制戒的佛陀在结戒之初,曾宣说制戒的十大利益,其中包括[2][3]:
1.摄取于僧:藉和合清净的僧团来摄受僧众。
2.僧欢喜:使僧团大众能和合相处。
3.令僧安乐:使修行梵行者能安住于佛法之中。
4.令未信者信:使未生信心的人生起信心。
5.已信者令增长:使已生信心的弟子更加坚定。
6.难调者令调顺:以戒法来调伏个性顽劣的众生。
7.惭愧者得安乐:因自觉而反省忏悔,立愿修正后,内心清净快乐。
8.断现在有漏:使僧众言行有所规范,断除现在烦恼。
9.断未来有漏:使僧众断除现在烦恼后,产生定力,能除未来世的烦恼。
10.正法得久住:使正法得以久住,佛法得以长存。
随著释迦牟尼的涅槃,僧团的领导者大迦叶,担心僧团成员因为懈怠而任意妄为,他召开了佛教史上的第一次集结。在第一次集结中,最重要的决议,就是由优波离尊者主持,将波罗提木叉集结出来,形成戒经。在此次集结中,大迦叶主张,佛陀制定的一切学处都应该遵守不改,但是阿难根据释迦牟尼的遗命:“自今日始,听诸比丘舍小小戒”[4],主张“小小戒可舍”,最终大迦叶的意见主导了此次集结。在王舍城集结结束后,富兰那尊者从印度南方游行回来,对于集结的内容提出异议,最终,富兰那尊者的异议也被记录下来,形成犍度的开端,富兰那尊者是耶舍四友之一,不是说法第一的富楼那尊者,因为他在印度西部传播佛法的时候就已经比佛陀早圆寂。
部派佛教律藏《四分律》、《十诵律》、《五分律》、《摩诃僧祇律》等详细地阐述了部派佛教的戒律。但因年代、历史语言等问题,学者对佛教戒律的认识、研究等和佛教徒不相同。
今日的佛教僧团,南传佛教遵循《巴利律藏》;汉传佛教曾盛行《摩诃僧祇律》和《十诵律》,唐朝以后遵循《四分律》并兼受源自《大乘梵网经》或《菩萨地持经》的菩萨戒;藏传佛教则遵循《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其菩萨戒传承源自《虚空藏菩萨经》和《瑜伽师地论·菩萨地戒品》。修持密法者,无论唐密或藏密又兼受源自各部密续的三昧耶戒(日语:三昧耶戒)。
另外,佛教中有“律宗”,因重视研习、传持戒律而得名,依《四分律》发展出南山律学,主张《四分律》形式虽属声闻乘,而内容可通菩萨乘,以求融会汉传大乘佛教。汉地的禅宗寺院,为适应禅僧传法和参禅的需要,还发展出《禅苑清规》《敕修百丈清规》《永平清规》等禅寺清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