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例多中心型Castleman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结果

一、临床特征

20例MCD患者的临床特征见表1。除主要临床表现外,其他临床表现还包括血小板增多(20%)、肝脾肿大(15%)、肢端麻木(10%)、球蛋白升高(5%)、泡沫尿(5%)、腰背疼痛(5%)、黄疸(5%)等。肿大淋巴结常见的累及部位依次为颈部(90%)、腹股沟(55%)、腋下(50%)、腹膜后(50%)、腹腔(40%)、盆腔(35%)、纵隔6例(30%)等。

表1. 20例多中心型Castleman病患者的临床特征.

临床特征

数值

性别[例(%)]

14(70)

6(30)

中位年龄[岁,M(范围)]

46(15~70)

主要临床表现[例(%)]

淋巴结肿大或发现肿物

12(60)

B症状

12(60)

贫血

14(70)

低白蛋白血症

13(65)

多克隆免疫球蛋白升高

11(55)

其他系统受累[例(%)]

肾功能不全a

12(92)

肺部间质性病变

7(35)

肢体水肿/浆膜腔积液

3(15)

病理分型[例(%)]

浆细胞型

16(80)

透明血管型

2(10)

混合型

2(10)

治疗方式b[例(%)]

传统化疗

6(43)

免疫调节治疗

6(43)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2(14)

Open in a new tab

注:B症状:发热、盗汗、体重减轻;a肾小球滤过率<60 ml·min−1·1.73m−2或蛋白尿(总蛋白>150 mg/24 h),a13例患者有肾功能资料;b14例患者启动治疗

二、实验室检查

1. 常规实验室检查:20例MCD患者的中位WBC 5.96(3.43~17.80)×109/L,中位HGB 110(71.0~168.0)g/L,中位PLT 284(115~696)×109/L,中位ANC 3.73(1.65~9.38)×109/L,中位淋巴细胞1.45(0.81~5.87)×109/L,中位单核细胞0.45(0.16~1.43)×109/L。中位总蛋白(TP)83.95(59.5~138.0)g/L。多克隆免疫球蛋白升高发生率55%(11/20),白蛋白(ALB)减少发生率65%(13/20),24 h尿蛋白升高发生率92%(11/12),中位肾小球滤过率(eGFR)为95.5(43.7~229.0)ml·min−1·1.73m−2,血β2-微球蛋白增高发生率88%(15/17),LDH升高发生率5%(1/20),C反应蛋白(CRP)增高发生率91%(10/11),中位CRP水平为85.8(1~212)mg/L,红细胞生成素(EPO)升高发生率89%(8/9),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发生率5%(1/20)。患者血、尿免疫固定电泳均为阴性且均无明确的风湿免疫、严重感染、恶性肿瘤等相关疾病。

2. 病毒筛查:2例患者EBV抗体阳性,EBV拷贝数均低于正常检测范围上限(正常范围<1000.0拷贝/ml);巨细胞病毒(CMV)抗体IgM、CMV抗体IgG、单纯疱疹病毒(HSV)-Ⅰ型抗体IgM、HSV-Ⅰ型抗体IgG、HSV-Ⅱ型抗体IgM、HSV-Ⅱ型抗体IgG阳性患者的比例分别为19%(3/16)、77%(10/13)、19%(3/16)、92%(12/13)、13%(2/16)、8%(1/13)。

3. 细胞因子水平:在接受细胞因子水平检测的MCD患者中,所有患者都至少有一种细胞因子水平升高,其中中位IL-6水平为69.8(2.0~147.9)pg/ml。≥3种细胞因子水平升高的比例为54%(7/13)。各类细胞因子升高发生率分别为IL-2R 80%(8/10),IL-6 77%(10/13),TNFα 64%(7/11),IL-8 42%(5/12),IL-10 33%(4/12),IL-1β 33%(3/9)。

4. 病理:MCD患者淋巴结病理最常见的免疫表型为CD3(+),CD5(+),CD10(+),CD21FDC(+),CD30(+),CD138(+),PAX5(+),Bcl-2(−/+),Bcl-6(+),Kappa(+),Lambda(+),CyclinD1(−),Ki-67(+),IgG(+),IgG4(+,<40%)。

17例患者行骨髓病理检查,其中骨髓增生明显活跃、活跃、减低、重度减低的患者分别占23%(4例)、53%(9例)、18%(3例)、6%(1例)。骨髓纤维染色为阴性、1级、2级的患者分别占65%(11例)、29%(5例)、6%(1例)。骨髓免疫组化常见的表型为CD3(+),CD5(+),PAX5(+),CD34(−),CD56(−/弱表达),CD138(+),Kappa(+),Lambda(+)。

三、治疗疗效及生存分析

MCD患者接受的治疗方案和治疗结果见表2。

表2. 20例多中心型Castleman病患者的治疗、疗效及随访结果.

例号

性别

年龄(岁)

病理类型

治疗情况

最佳疗效

是否进展

无进展生存(月)

是否死亡

生存时间(月)

1

66

PC

口服苯丁酸氮芥片+泼尼松

NA

36

36

2

48

PC

TP方案口服

PR

23

23

3

50

PC

R-CHOP方案×6个疗程→TD方案×3个疗程→托珠单抗+环孢素+泼尼松×5个疗程

SD

22

45

4

62

PC

继续随访

75

75

5

62

PC

TCP方案

PR

3

3

6

33

PC

VDDC方案×7个疗程

PR

59

59

7

32

PC

TCP方案

PR

4

4

8

37

PC

CHOP×5个疗程停疗

CR

29

29

9

70

PC

继续随访

40

40

10

37

HV

CTX+G-CSF采干→ASCT

CR

37

37

11

67

PC

继续随访

81

81

12

28

MIX

失访

NA

NA

NA

NA

NA

13

29

MIX

R-GDPE方案×4个疗程→ASCT

CR

53

53

14

45

PC

TP方案

PR

38

47

15

35

HV

失访

NA

NA

NA

NA

NA

16

47

PC

继续随访

19

19

17

51

PC

CHOP方案×5个疗程

NA

12

12

18

48

PC

GDP方案×6个疗程

CR

87

87

19

39

PC

TCP方案

PR

15

15

20

15

PC

TCP方案

SD

7

7

Open in a new tab

注:PC:浆细胞型;HV:透明血管型;MIX:混合型;CHOP: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地辛+泼尼松;R-CHOP:CD20单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地辛+泼尼松;VDDC:硼替佐米+脂质体阿霉素+地塞米松+环磷酰胺;GDP:吉西他滨+地塞米松+顺铂;R-GDPE:美罗华+吉西他滨+地塞米松+顺铂+依托泊苷;TD:沙利度胺+地塞米松;TP:沙利度胺+地塞米松;TCP:沙利度胺+环磷酰胺+地塞米松;CTX:环磷酰胺;G-CSF: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ASCT: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CR:完全缓解;PR:部分缓解;SD:疾病稳定;PD:疾病进展;NA:不可得知

在启动治疗的14例MCD患者中,因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组病例数较少,故进一步分析传统化疗组和免疫调节治疗组的12例患者。传统化疗组和免疫调节治疗组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分别为75%(3/4)、83%(5/6)。12例患者的中位PFS时间为37.8个月,两组患者的中位PFS时间分别为36.2和37.8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25)。12例患者的中位OS时间未达到。


全球足球盛事:历届世界杯冠军揭秘与未来展望
魔兽世界人间美味任务怎么做